高原冬日,見到六旬攝影“達人”郝寶君時,他剛下班,手拿相機的他與其他乘務人員略顯不同。
郝寶君是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西寧客運段的一名餐車指導,平日,同事們都叫他“郝叔”。
每當Z152次旅客列車在途中飛馳行進,乘務工作的間隙,郝寶君會取出口袋里的迷你相機,記錄旅途中的點滴溫情。
今年是郝寶君第25次用影像記錄他所經歷的春運,也將是他最后一次以鐵路人的身份為春運拍“寫真”。
圖為郝寶君記錄列車員服務旅客的畫面。薛蒂 攝
多年來,郝寶君攜相機跟隨列車走南闖北,拍攝了30多萬張與鐵路有關的照片。
列車上的人物百態(tài),高原車站的往昔面貌,青藏鐵路的過去今生,以及許多珍貴的歷史瞬間和鮮為人知的故事,都在他的鏡頭下定格。
與攝影結下淵源,是因為在20多年前的一次值乘工作中,郝寶君偶遇了幾位老攝影藝術家。通過他們的講述,讓他第一次感知到,看似簡單的攝影竟然蘊含著諸多奧妙,于是,擁有一臺自己的相機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2001年,郝寶君用2000多元“巨款”買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相機。作為初學者,不會拍攝,就看書自學;遇到懂攝影的朋友,他就認真請教;不會沖洗膠卷,就去照相館里學……很快,他便掌握了如何運用光圈、感光、快門等技巧,還能自己沖洗照片。
圖為郝寶君正在梳理多年的影像資料。薛蒂 攝
攝影生涯初期,郝寶君拍攝的得意之作是春運中一名列車員給旅客送水的場景,那張照片人物表情鮮活,充滿故事感,不僅讓同事們頻頻豎起大拇指,同時也被一家報社采用刊登,給了他更多的信心。
自此,郝寶君就成了攝影“發(fā)燒友”,車廂里形態(tài)各異的旅客和忙碌的乘務員,鋼軌上鐵路職工火熱的作業(yè)場景,雪山下疾馳的列車,夜幕中大型養(yǎng)路機械運作時四散的火花與燈光,都被他的鏡頭所“捕捉”。
“我喜歡用照片記錄生活和工作,我認為照片是沒有文字的日記,也是沒有聲音的故事,回看一張張照片我能想起很久以前的往事。”郝寶君說。
從黑白照片中旅客手拿凳子卻無處落座,到彩色照片里復興號動車組寬敞的座位;從昔年除夕夜旅客用收音機搜尋春晚的信號,到如今的旅客與乘務員共度列車春晚;從人人花棉襖、編織袋的標配,到人人羽絨服、行李箱的圖景……每一個春運瞬間都是郝寶君鐘愛的風景。
圖為郝寶君和餐車工作人員查看餐車設備運行情況。薛蒂 攝
時代在進步,郝寶君也在不斷更新自己的裝備和技能。從最初的傻瓜膠卷相機,到后來的單反相機、微單相機,所擁有的十幾臺相機“訴說”著他對攝影的執(zhí)著與熱愛。
幾十年來,郝寶君對餐車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敬業(yè)精神也始終如一:做好餐車灶臺和刀具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看到年長的旅客,幫著將飯菜送到小飯桌上;接到生病的重點旅客,安排廚房專門制作一份“病號餐”;遇到在車上過生日的旅客,自掏腰包送上一碗長壽面,并免費給旅客拍一張生日照,他的熱心腸,讓旅客倍感溫暖。
2025年春運,郝寶君依然值乘在一線,工作空檔時,他仍舊滿懷熱情地捕捉車廂里的故事。
“就算退休了,我還想繼續(xù)拍下去,走遍各條鐵路,拍攝更多的火車,然后把照片都分類好,慢慢發(fā)到公眾號上,也讓大家都看看我們中國鐵路這幅五彩斑斕的畫卷?!焙聦毦f。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