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薩市城關區(qū)奪底街道巴斯社區(qū),“叮當”作響的金銀器鍛造聲正演繹著基層治理的新樂章。一支由漢、回、藏等7個民族組成的“小錘叮當”志愿服務隊,以傳統(tǒng)鍛銀小錘為標志,創(chuàng)新打造“民族共治+產業(yè)賦能”治理模式,用非遺匠心為社區(qū)治理獻計出力。
這支身著七彩民族服飾的志愿隊伍,將銀器鍛造的“千錘百煉”精神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智慧結晶。他們創(chuàng)新推出“精準排查、精細治理、精心服務”三步工作法,精準排查26處消防設施,建立“多語應急指南”確保設備100%可用;精細治理逐戶勸導23家商鋪入室經營,通過民族習俗共情化解糾紛;精心服務開展“鍛銀式”環(huán)境整治,清理死角7處。在近日的專項行動中,隊員既當安全員又做翻譯官,用多種語言講解滅火器操作23場,推動商戶整改率達96%。
“每個民族都是鍛打同心圓的工匠?!敝驹戈犡撠熑私榻B,通過將銀器鍛造“百煉成鋼”的匠心融入治理實踐,社區(qū)已實現安全生產事故零發(fā)生,矛盾糾紛同比下降58%,各族商戶主動參與治理比例突破80%。在傳統(tǒng)銀坊林立的老街巷,身著各族服飾的志愿者與商戶共同檢查消防設施的場景,已成為展現民族團結進步的流動風景線。
如今,這個多民族社區(qū)正以“一錘一鏨”的匠心精神,鍛造著基層治理的同心圓,讓民族共治的實踐成果如金銀器般歷久彌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