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親情陪護的高原牧民轉場路
伴隨著次仁央宗響徹山谷的呼喊聲,黑壓壓的牦牛群在高山之間緩緩移動;央宗的丈夫丹增培楚牽引的騾馬隊伍叮當作響,前進的步伐踏出一片塵土飛揚;一只瘸腿小雞在央宗的背簍里咯咯叫著,3只小狗邊走邊撒歡著追逐嬉戲……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汝村牧民培楚和央宗的冬季轉場開始了。
在藏語中,“尼汝”意為太陽照耀的地方。這個古老的藏族村落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自然奇觀標志性提名地之一,境內的南寶牧場、七彩瀑布、帕姆乃仙人洞等著名景觀每年都吸引全國各地“驢友”慕名前來。而對于尼汝村127戶640余人來說,這里是他們世代生活和依賴的家園。
從尼汝村出發(fā)步行七八個小時才能抵達海拔3600米的新沾牧場,這里未通公路、沒有信號,牧民還要警惕熊、野豬等野生動物的襲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與人之間、人與牲畜之間,形成了特殊的親情。
為解決通信問題,培楚在上世紀90年代用1800元(人民幣,下同)購買了村里第一副對講機。此后,對講機出現(xiàn)在更多牧民的小木屋中,通信范圍可達方圓10公里,牧民們通過對講機尋牛找羊、購買物資,互通有無。
每年11月末12月初,培楚和央宗要從夏季新沾牧場轉場到海拔較低的冬季牧場崩格拉,以避免大雪封山隔絕牧場,來年4月再回到夏季牧場。由于未通公路,每次轉場都要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耗費四五天時間。
轉場前一天,培楚和央宗馬上要走的消息通過對講機傳遍山谷。當天下午,央宗的堂哥米朗江千就從附近的牧場步行一小時前來告別,大家圍著火塘聊天、吃飯、喝酥油茶;隔天一早,從小和培楚一起長大的克蘇也從距離新沾牧場不遠的四川木里縣俄亞大村牧場前來幫忙。
每次轉場,牧民都要把重要的生活物資以及牧場的所有牲畜全部帶走。培楚和央宗養(yǎng)了約190只羊、80多頭牦牛、6匹馬、6頭騾子、3頭豬、3只狗、2只貓、1只雞。牦牛和羊是牧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騾子和馬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小狗可以防止野生動物入侵,捕鼠的貓能夠保護糧食和草地,豬在轉場前宰殺作為冬天的食物……終生都在搬家的牧民,在實踐中找到了最重要的動物伙伴。
和路上遇見的其他騾馬隊伍相比,培楚的馬匹和騾子裝備格外精良、五彩繽紛。為首的白馬頭戴的絡頭以及連接馬鞍和尾巴的鞧帶上,都裝飾了刻有雙龍奪寶圖案的鍍金銅片、銅扣;馬鞍上鋪的是來自尼泊爾的七彩毯子;兩側掛著銅制的馬鐙,脖子前是清脆的銅鈴串,這一套裝備算下來約超過3萬元,對牧民來說是筆不小的開銷。
培楚說,馬是藏族人民最親密的伙伴,尼汝村每年都會舉行祭山跑馬節(jié),屆時,大家都會精心裝飾自家的馬前去比賽。游客到來時,他也會牽著自己的騾馬隊伍帶領他們走進美麗的牧場、了解藏族文化。
經過4天跋涉,培楚、央宗和其他牧場成員安全到達崩格拉。牦牛、馬匹和騾子到林間覓食,三只小狗在屋外“站崗”,小雞圍著火塘取暖。他們將在這里彼此陪伴、依靠,期待明年春天的到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都蘭122萬牲畜完成秋季轉場 牧場輪牧保證牲畜生長
眼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牧民們趕著牛羊從秋季草場向冬季草場行進,數十公里的轉場道路,成群的牛羊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詳細] -
青海貴南:為蜂農追花逐蜜提供轉場服務
今年受疫情影響,蜂農轉場存在諸多不便,當地了解情況后,主動為蜂農提供便利,做到疫情防控和蜂農順利轉場“兩手抓、兩不誤”。[詳細] -
川西北藏牧民開始冬季轉場
近日,隨著天氣轉涼,川西北草原上的牧民們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牲畜冬季轉場。當地藏牧民趕著大批牛、羊、馬,從深山的夏季牧場回遷到交通方便、水草肥美的冬牧場輪牧。[詳細]